2022年7月,在大伯趙大旺犧牲64年后,趙琴終于找到了他,圓了一家三代人的心愿。在內蒙古、江蘇兩地媒體及相關部門的支持下,趙大旺烈士犧牲的歷史被還原。一段60多年前的往事,被遺留在它發生的地方。29個年輕的戰士,為祖國建設獻出生命,卻只留下了姓名和犧牲時間。今天,我們再次講述那段故事;今天,我們再次緬懷那些年輕的戰士們;今天,我們繼續為來自五湖四海、犧牲于內蒙古的其他25位烈士尋親。
三代人尋親64年
今年7月,內蒙古軍休干部譚學財來到北方新報社求助。他此行的目的,是為了老班長許小平的一個特殊囑托。許小平是譚學財30多年前一起赴老山前線參戰的戰友,許小平找到譚學財,拜托他幫老家江蘇高郵籍烈士趙大旺的親人尋找烈士的下落。
尋親者是趙大旺烈士的侄女趙琴。趙琴說,父親兄弟三人,趙大旺是老大,趙琴的父親是老二,目前在世的只有叔叔趙大兵了。1936年,大伯出生在江蘇省高郵的湯莊鎮。1955年,大伯參軍離開家鄉,3年后犧牲在內蒙古,至于他因何犧牲、安葬于何地,家人一無所知。
趙琴記得,小時候奶奶經常帶著她,到當地民政局打聽大伯的消息,卻一無所獲。但是,奶奶還是執著地在家鄉給大伯留了一個墳地,相信他一定能葉落歸根。奶奶去世前,眼睛都哭瞎了。她對兩個兒子和孫輩說,趙家人一定要繼續找下去。
前幾年,趙琴的父親去世了,帶著跟奶奶一樣的遺憾走的。如今,趙琴的三叔也70多歲了,一直催促自己的女兒和兩個侄兒女打聽內蒙古方面的消息。
60多年來,趙家人從未放棄過尋找,盡管希望越來越渺茫。終于在2022年,事情有了轉機。在譚學財等熱心人及媒體的努力之下,趙琴得知大伯的骨灰目前存放于呼和浩特市的內蒙古革命烈士陵園。
遺憾的是,陵園方面沒有關于趙大旺烈士的任何信息,只是聽說這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從原巴彥淖爾盟磴口縣送過來的28位烈士骨灰之一。查詢中華英烈網,這些烈士們也只留下了名字和犧牲年份。
趙琴和弟弟、三叔三嬸合影
一座橋與29位解放軍烈士
曾經怎樣一段歷史,被遺忘在了過去?為了尋找答案,7月18、19日,記者赴烈士們犧牲地——磴口縣進行采訪。在磴口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大力支持下,記者在《巴彥淖爾市民政志》、《磴口縣文史資料》中找到相關記錄。
《磴口縣文史資料》中的記載,還原了當年趙大旺等鐵道兵在內蒙古參加的工程建設:為了溝通華北通往祖國大西北的交通戰略要道,1957年春,包蘭鐵路正式動工。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五六一部隊,承擔包蘭鐵路包銀段(包頭至銀川)的工程建設任務及三盛公黃河鐵路橋的任務。
1957年2月6日,筑路和建橋的部隊官兵陸續開進了施工現場,開始運輸設備,建設營房。當時,大部分工程人員和部隊戰士都住在黃河岸邊,營房是用柳條笆子搭成的,里面抹上疙渣泥,又潮又冷,再加上部隊戰士多數是南方人,飲食上也不適應,生活條件十分艱苦。
包蘭鐵路建設的歷史圖片
由于鐵橋是專門用作重噸位火車行駛的橋梁,工程技術標準高,工作難度和工程量大,工地上晝夜施工,施工環境十分險峻,但是解放軍指戰員個個干勁十足,在白浪滔滔的黃河上,劈風斬浪,夜以繼日地戰斗著。
1958年7月25日,包蘭鐵路包銀段及三盛公黃河鐵路橋提前5個月零6天竣工。1957年2月至1958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五六一部隊共有29名官兵因修建包蘭鐵路包銀段及三盛公黃河鐵路橋犧牲,趙大旺就是其中之一。
在了解了這段建設歷史后,記者又來到了當年烈士們犧牲的地方。如今,1958年竣工的三盛公鐵路橋依然橫跨黃河,雄偉壯觀。橋上火車呼嘯而過,橋下黃河奔騰,岸邊是金黃的向日葵農田。年輕的烈士們為之付出生命的鐵路橋,依舊發揮著重要作用。
1958年建成的三盛公黃河鐵路橋
烈士陵園里的等待
據《巴彥淖爾市民政志》記載,為修建包蘭鐵路和三盛公黃河鐵路橋犧牲的29位烈士有:程志海、張文卿、張三小、楊在明、徐章木、金殿英、張茂發、唐明禮、許老鼠、趙大旺、蔣士均、何國清、周繼長、魏仁現、姜初金、龐文慶、龔應康、林啟祥、郭振林、鄭進卓、閔璋煥、李天佐、胥德元、秦德友、羅富、王華元、羅七小、陸鳳義、樊堂旦。
這些烈士中年齡最大的34歲,有政治指導員、連長、排長、班長和戰士。他們有的在解放戰爭中沖鋒陷陣,負過傷、流過血;有的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中,英勇奮戰,立過功,受過獎;有的守衛過邊疆,參加過許多鐵道工程和橋梁的建設。他們為新中國的成立和人民的幸福,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長眠于祖國北疆。
1958年12月,磴口縣巴彥高勒鎮修建了原巴彥淖爾盟第一座烈士陵園,安葬了29位烈士。磴口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吳建軍記得,小的時候自己去過這個烈士陵園。烈士陵園的園門,坐西迎東,面向三盛公黃河鐵路橋。每到夏天,園內野花盛開,蒿草茵綠。
磴口縣民政局一級主任科員羅亮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參加工作。他回憶到,在1981年時,磴口縣民政局根據自治區相關要求,將烈士陵園中除樊堂旦以外的28位烈士尸骨進行火化,統一送往大青山烈士公墓(今內蒙古革命烈士陵園)存放。
他記得當時烈士的骨灰裝進精致的骨灰盒,由單位的兩位老同志開車送到呼和浩特市。遺憾的是,當年送烈士骨灰的工作人員近兩年都去世了。烈士骨灰遷走后,烈士陵園被拆除,如今成了一所學校。
趙大旺等烈士的骨灰存放在紀念堂
如今,趙大旺等烈士的骨灰存放于陵園紀念堂二室。前些年,龔應康、陸鳳義兩位烈士的骨灰移送至烈士家鄉的烈士陵園。由于歷史原因,當時交接烈士骨灰時,陵園沒有收到這些烈士年齡、籍貫、犧牲原因、犧牲地點等任何信息,只有名字和犧牲年份。
40多年來,這些年輕烈士的骨灰就靜靜地躺在紀念堂里,沒有人知道他們來自哪里,家里還有什么人,是否有人仍在尋找他們的下落。64年的等待之后,趙大旺烈士的侄子、侄女們終于找到了他。
然而,還有25位烈士,仍在靜靜等待著家人。
即日起,本報為上述25位烈士尋找親人,知曉相關線索的可撥打《北方新報》新聞熱線:0471-6651113、6651115。
文·攝影/北方新報正北方網首席記者 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