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世代居住在大小興安嶺附近,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在漫長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獨有的游獵文化。鄂倫春族小伙子擅長騎馬射箭,姑娘們則以心靈手巧而聞名。
1961年,吳玲芝出生在一個鄂倫春族獵民家庭,售賣母親自己做的民族特色手工藝品是她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因家庭條件差,受生活所迫,吳玲芝只念到高中便輟學,十五六歲時就幫母親手工制作五指手套、女式斜挎包等手工藝品,以減輕家庭負擔。
母親是吳玲芝的第一任老師,她不僅教會女兒做人的道理,更以身示范激發了吳玲芝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熱忱。吳玲芝自小跟在母親旁邊,看她選料、熟皮、裁剪、縫制狍角帽,以及制作各類服飾等活計,耳濡目染,初窺門徑。
吳玲芝掌握了獸皮制作基本技藝后,并沒有止步于此,開始滿懷熱情地挖掘民族傳統文化 “寶庫”。于是,她開始走訪請教民間老藝人,收集大量書籍和文化資料,通過反復學習和體會,不斷提高完善自己的審美意識和制作手藝。經過三十幾年的不斷探索與嘗試,她如今已經能夠熟練地制作狍角帽、狍皮大衣、狍皮手套、狍皮靴等具有濃郁鄂倫春民族特色的民族服飾,在作品中展示著民俗文化、民俗審美的深刻內涵。
2013年,她被評為鄂倫春自治旗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倫春族獸皮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14年,她被評為呼倫貝爾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獸皮制作技藝傳承人;2018年,她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倫春族狍角帽制作技藝傳承人。她制作的鄂倫春族狍角帽被收藏在鄂倫春博物館,對她來說,這代表她的民族特色制作品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她很自豪。
吳玲芝除有獸皮制作好手藝之外,還會制作鄂倫春族傳統樺樹皮工藝品和剪紙。2011年,她被評為鄂倫春自治旗非物質文化遺產樺樹皮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2016年,吳玲芝為了提高自己非遺方面的理論知識,參加了由內蒙古農業大學文化部、教育部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培訓班,剪紙技藝方面有了一定的理論水平。在理論的指導下,她的剪紙技藝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提高。2017年,她被評為鄂倫春自治旗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倫春族剪紙代表性傳承人。
多年來,吳玲芝積極參加關于鄂倫春民間手工技藝的保護和傳承的各類宣傳,以及手工藝品的展覽活動。2014年,她受邀參加第19屆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會,通過她親手制作的狍皮制品,把鄂倫春族巧奪天工的手工藝與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向國內外游客進行了展示,受到展會參與者的熱烈歡迎。
2015年,吳玲芝配合鄂倫春自治旗文化館對其獸皮制作的整個過程進行全程錄制,為鄂倫春自治旗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建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鄂倫春族獸皮制作技藝,吳玲芝將傳統獸皮制作技藝以及包括斜挎包、煙包、大衣和狍角帽的制作技藝等諸多技術傳承給了她的女兒娜仁和侄女吳晨麗。目前,她的侄女吳晨麗已被評為呼倫貝爾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倫春獸皮制作技藝傳承人,女兒娜仁也已熟練掌握鄂倫春族衣飾制作手藝。
吳玲芝始終認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民族技藝的希望在明天,在年輕人身上,現在看著年輕一輩和自己一樣,因熱愛而踏上了傳承傳統民族技藝之路,她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
根據家族傳承譜系,吳玲芝是繼外祖母吳蓮玉、母親葛淑琴之后的第三代民族手工藝傳承人,現在,女兒娜仁也成為了第四代傳承人。傳承,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在吳玲芝和后輩年輕人的不懈努力下,鄂倫春族獸皮制作等傳統民間手工技藝植根文化沃土,花開正艷。
吳玲芝簡歷:
吳玲芝,1961年4月29日出生,鄂倫春族。
2007年,參加首屆鄂倫春自治旗民族手工藝大賽,獲“民間工藝大師”稱號;
2011年,被評為鄂倫春自治旗非物質文化遺產樺樹皮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2013年,被評為鄂倫春自治旗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倫春獸皮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2013年,參加鄂倫春自治旗民族旅游工藝品比賽,獲獸皮工藝類第三名;
2014年,被評為呼倫貝爾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獸皮制作技藝傳承人;
2015年,被評為鄂倫春自治旗“三八紅旗手”;
2016年,參加鄂倫春民族傳統服飾設計大賽,獲二等獎;2017年,在呼倫貝爾市第二屆“賽罕杯”婦女手工制品展示大賽中獲銅獎,并被授予呼倫貝爾市“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2017年,被評為鄂倫春自治旗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倫春族剪紙代表性傳承人;
2017年,制作的男士狍角帽在“喜迎十九大草原兒女心向黨——內蒙古自治區傳統手工藝精品大賽”中獲優秀獎。
2018年,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倫春狍角帽制作技藝傳承人。